工银瑞信最近可看热闹了,公募圈子刷屏就是银行系的动荡,每天都是“谁谁谁又离职”“哪只基金又回撤”,压力山大。可医药圈不一样,突然就爆了,几年没动静,今年创新药一路狂飙,港股ETF来个翻倍,A股医药也刷出存在感,那种久违的躁动又回来了。这么多年,大家都追医药赛道,谁也没想到赵蓓能这么悄悄“回血”。说赵蓓是“医药女神”,一点不夸张。先后工银医疗、工银前沿医疗、工银新经济都压了创新药,年内收益往外一摆,38%不是事,工银新经济A靠港股创新药直接干到96%。四年踏空,不声不响突然又封神,就像底仓不动白等四年,终于要加鸡腿。
2019-2021年医药赛道是神话,连资管圈最佛系的都投。但熬到现在,多数人都扛不住,规模、业绩都萎了。数据摆在那,赵蓓最高管322亿,现在只剩164亿,工银前沿医疗最多100万户持有人,现在掉到不到80万户,规模减半。这种下跌,甚至比公司的人才流失还扎心。但看创新药这波,港股通创新药ETF涨100%,恒生也跟,A股创新药指数涨快60%。赵蓓拿创新药强力回血,但跟ETF比,主动管理还是没跑赢,这就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环境,谁都知道赛道行情来了,ETF最简单直接,主动型产品有自己的节奏,总有点距离。工银新经济离港股ETF翻倍,还差点,工银前沿医疗也没上创新药指数排名。但在普通股票型医药基金里,赵蓓已经算是“女神归队”,不是最强,也是最能扛的那一档。四年亏损,业绩回暖,收复失地有人庆幸,更多人问:还要不要跟她再干一票?
赵蓓是坚定的创新药信仰者,今年中报直接摆明立场,国内创新药研发能力越来越和全球同步,有的领域甚至更强,license-out风潮都能让外企排着队给国产药企下订单。这就是中国创新药行业从“资本寒冬”到“供给侧改革”的典型例子,谁能顶住资金和进度,谁就是龙头。未来市场不那么“卷”,行业长期前景更稳。她的分析不是那种飘的玄学,是既看研发又看执行力,谁动得快谁活下来,产业逻辑很清楚。
明星归位,公募公司却麻烦一堆。工银瑞信背靠宇宙行,以前多稳,现在人才流失、管理层乱换、人事动荡,权益类产品规模大降,让人都替他们着急。公司里的明星基金经理,几年间都换了好几拨,今年上半年张宇帆、蒋华安这些核心人物说走就走,不留一点念想。2024年到现在已经走了10多个经理,接班的人有的管还不到一个月,全靠新人顶上。投研梯队断档,最能打的几个只剩下赵蓓、杨鑫鑫这些老将,其他都很悬。
管理层也是一波又一波地换。董事长、总经理,一年几换,刚才刷到工行深圳分行的杨帆要来接总经理,工行总行金融市场部张桦接副总经理,人员流动太频繁了。这种情况下,公司战略有几个人能说清楚?业务就那里“铁打的体制,流水的大佬”,明星经理都扛不住,业绩虽然短期修复,公募规模一样缩水。去年8467亿元,今年8129亿元掉了三百多亿,混合型基金更惨,四年直接腰斩,下跌到575亿。杨鑫鑫管理的工银创新动力股票,一季度赎回15亿份,这么多人“用脚投票”,市场是最真实的。
工银瑞信最大的问题,外行看热闹,内行都怕的“行政化VS市场化”。工行占了80%股份,管理层大多是工行体系领导,投研人员手感强,行政管理不松,全国最大银行的资源和瑞银的国际范儿怎么混着用?谁也没经验。瑞银能给国际视野,工行有本土基础,可两边的资源整合没多大实际效果。体制稳是稳,市场变太快,改革能不能做彻底没人知道。
创新药抢眼,公募内部风暴。普通投资者到底选择什么,心里其实没什么负担。市场往哪走,谁都看得明白,“跟风”是趋势,没有谁能一直做王。赵蓓回血能为工银瑞信带回多少规模,很有限,体制性问题不解决,公司照样萎缩。明星经理拉不动规模,人心早已跑空。靠医药行情救急不是长久办法,等动荡稳定下来,投资者才会再回来。
全场最佳还是创新药,谁都知道,医药产业周期长,板块搭上政策红利,需求拉动,企业创新搞出来就是新一轮增长。明星经理有眼光,机构能抓住,就是新的爆发点。中国医药早晚站在全球舞台前排,但谁也不是一直王者,不断进化,才是正道。工银瑞信需要自我革新,才能配得上这种顶流行情。基金市场本来就是优胜劣汰,谁抓得住风口谁说了算。创新药爆发就是赢在新周期,带动整个医药行业团队一起升级。
如果这篇文章有内容需要改进,就多留言,点点赞,关注一下,发个弹幕也行。说真的,小编每天码字不容易,都靠大家的支持,后面写的更起劲,关于正能量与社会公义,检测内容也非常严格,大家可以放心,如果发现表述有问题,第一时间可以和我们反馈,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。希望大家生活一路顺风,投资安全稳定,天天都能收获成长和盈利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炒股配资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