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海报新闻记者 姜洋 邓云峰 报道
好心捐赠的衣物,竟在某直播间被售卖。10月19日,四川黄女士遇到件怪事,此前她委托朋友捐赠一件白色蕾丝衣物。该衣物因一颗水晶扣缺失购买时曾获优惠,另一颗纽扣是至亲长辈发现袖子扣不上,在家找了颗普通纽扣缝上的。近日她在某直播间“偶遇”同款衣物,以88.89元买下后,通过那颗独一无二的缝补纽扣,确认这正是自己当初捐赠的衣服。
这场充满讽刺的“重逢”,不仅刺痛了个体的善意,更是暴露出公益链条中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和暗箱操作。咱老百姓捐衣服,图的从不是回报,只是想给困境中的人递一份温暖。可当爱心物资被悄悄变成他人的牟利工具,毁掉的不只是一件衣服的公益价值,更是大家对公益的信任 —— 下次再捐赠,可能就会犹豫:我的善意,会不会又成了别人赚钱的筹码?
要解开这份信任困局,关键就在于让公益流程彻底 “晒在阳光下”。大家捐出去的衣服,谁来分拣消毒?运输过程有没有人监督?最后是送到了受助者手里,还是有合理原因进入了义卖渠道?这些信息不能是模糊的 “谢谢捐赠”,而应该像那颗缝补的纽扣一样,让公益带上应有“身份标识”,让每一份善意都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地抵达该去的地方。
炒股配资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